類風濕治療不能朝三暮四。關節腫痛、早上感覺關節僵硬,這些癥狀往往被忽視了,直到手指變形得厲害甚至像扭麻花一樣才知道這是大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下簡稱:類風濕)治療誤區多,有的人不是類風濕卻以為自己得了類風濕,有的人治療后覺得關節不腫痛就中斷治療,有的忽視了類風濕對全身系統的損壞。
關節痛并不都是類風濕
張女士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她剛開始沒太在意,只是感覺早晨起來手很僵硬,她認為這可能是人老了,是骨質疏松的表現,就沒怎么上心。
漸漸地,手變形了,拿東西都成問題,到醫院時,手已經明顯畸形像麻花。與張女士相反的是,王女士因為手指關節感覺疼痛,就以為自己得了類風濕,因為她的一個朋友就是因為類風濕手指腫痛變形,于是趕緊就醫,卻被醫生說是滑膜炎。
有數據顯示,中國大陸至少有500萬以上的類風濕病人。
30-50歲正是人的黃金年齡,但類風濕以30-50歲為發病高峰期,且男女比例是1∶2-4。
風濕性疾病是一個大的總稱,包括200多種疾病,在我國兩個主要的風濕性疾病是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疾病都有關節腫痛的癥狀,而類風濕只是其中一種,因此在進行治療前,要進行科學診斷。
首先要做體格檢查,讓醫生檢查到底有沒有類風濕的一些表現;還要做血清學的檢查,看看血沉、類風濕因子等情況;自身抗體也可早期診斷類風濕,如抗環胱氨酸抗體等;在疾病嚴重時,X射線照相、核磁共振、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可以看到關節破壞、殘疾,這些都有利于早期診斷類風濕,有些超聲檢查,也可以在比較早期的時候發現疾病。
不能根治但可控制
類風濕是一種致殘性疾病,通常以關節腫痛為突出表現。但是,在治療后關節不腫痛了,卻不代表病情不會持續加重!只有病情持續緩解才能阻止關節破壞,所以需要長期治療,不能說治療幾天就不治了,這是極為錯誤的。
發病后,患者的炎癥會非常嚴重;殘疾后,患者炎癥并不加重,但關節破壞會持續增加。
所以,患者沒有癥狀、不疼、不腫并不代表關節不破壞、畸形不加重,這也是需要長期治療的原因。
研究證明,治療六個月和一年有差別,一年和三年又有差別,所以連續、堅持治療非常重要。
有的患者認為治療的療效太慢,有的藥又是慢作用藥,兩三個月效果才慢慢顯示出來,病人甚至還沒有吃到兩三個月就換了一個藥,吃了兩三個月感覺療效不好,又換一種藥。雖然他覺得吃了許多藥都沒有效果,但其實是因為他沒有接受正規、系統的治療。
類風濕是不能根治的疾病,但可以控制,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出現關節破壞之前開始治療才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