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中醫藥報2021年6月18日第6版
晉康導讀:
喜訊!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的行業權威報紙——《中國中醫藥報》2021年6月18日第5480期第六版刊登了介紹我院郭來旺與郭海明醫師父子聯手治療頑疾的實踐與成效的文章——《醫者仁術 普惠眾生——記山西晉康風濕病醫院院長郭來旺、郭海明》。文章重點介紹了我院郭來旺醫師從赤腳醫生走上中醫路的奮斗歷程、以及與長子郭海明院長堅持以中醫藥原創思維研制新藥的突破性成就,以旺龍螞蟻丸特色療法之顯著療效彰顯醫者仁術、踐行醫者理想。
我院醫師經驗做法能夠被國家級報刊推介,這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鞭策與激勵,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們將繼續秉承“濟世以技精為高 救民以醫德為尚”的醫院理念,全力以赴,守護患者健康。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藥人的堅守,讓中醫藥學這塊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得以繼續發揚光大;新時期中醫藥的振興發展,需要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里我們講述一位普通中醫工作者的行醫之路。
原文如下:
醫者仁術 普惠眾生
——記山西晉康風濕病醫院院長郭來旺、郭海明
郭來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歷年來被評為山西省衛生系統有突出貢獻人才、中共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1992年受聘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2005年10月受聘為山西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山西晉康風濕病醫院院長。
他雖然榮譽等身,可依然不改初心,始終定位為一個普通的醫生,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每一位患者解除痛苦。
苦練內功
——博聞強記,一線實踐,打下扎實中醫根基
郭來旺,1954年出生在呂梁山下的交口縣溫泉鄉古桑園村?赡芩焐团c中醫事業有不解之緣。兒時,同村的伙伴還在玩耍打鬧時,郭來旺關注的卻是村里缺醫少藥的狀況。無意間讀到一本中醫書籍《快速針刺療法》,讓他愛上了中醫,從此與中醫結緣。17歲時,公社開辦赤腳醫生培訓班,村里推薦了他。半年的培訓,讓郭來旺初具基礎的醫學知識,上山采藥過程中認識了20多種草藥,并第一次見到了大山里成群結隊的紅螞蟻。此時的他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將會窮其一生和這只小小的螞蟻打交道。
成為村里赤腳醫生后,郭來旺發現自己的醫學知識匱乏,他渴望有機會進行專業的學習。上天垂青,18歲郭來旺入伍,當了部隊的衛生員,學習的機會來了。在部隊,他接受了專業系統的西醫培訓。在完成醫療工作的空閑之余,他埋頭于中醫書籍中,熟讀《內經》《傷寒論》《中醫內科學》《溫病》《中醫基礎理論》《湯頭歌訣》等中醫典籍,書中要點做筆記。5年衛生員生涯為郭來旺打下了扎實的醫學根基。1976年3月,他復員到交口縣鄉鎮衛生院當了醫生。工作中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知識面太窄。1977年他再度深造,考入呂梁地區衛生學校醫師班。課余時間,他匯集整理一些臨床書籍、筆記、名人名著,并從西醫的角度研究中醫。正是這3年的學習,讓郭來旺真正叩開了中華醫學的大門。1980年衛校畢業后,郭來旺被分配到交口縣人民醫院。由于縣醫院人手缺乏,他從藥房輾轉到內科、外科,甚至去婦科幫過忙,奔波在不同科室的一線實踐,令他積累了更多的臨床經驗。
厚積薄發
——堅持原創,推陳出新,發明防治類風濕獨特療法
郭來旺好學多思,他時常能獨辟蹊徑、創新療法,為患者解除一些疑難雜癥。
1983年,郭來旺的小發明整出了大動靜,他將野外跑的螞蟻焙干后,配伍其它中藥給縣醫院白主任治好了他多年的類風濕老毛病,這一治療方法成了交口縣人民醫院的大新聞。郭來旺也因此名氣大震。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謂一鳴驚人大抵都是厚積薄發,正如這次成功得益于郭來旺深厚的中醫功底。清代名醫薛生白的“久則邪正混期